11月份棉企收购由火热过度到平淡,月内籽棉
价格也曾随着棉副的价格一度水涨船高,棉农惜售严重,后期收购较为困难。该月皮棉销售持续疲软,棉企经营利润下降,
纺织企业采购不紧不慢。有价无市、加工成本增加、资金紧张等一系列利空因素导致月末一些棉企业心理恐慌加剧,不少企业停购观望。11月由于收购进入中后期,
棉花商业库存达年度内高点。以下为本网具体调查情况。
1、商业库存总量319万吨。
通过对棉花企业进行分省、分规模抽样调查,本网统计,截止2007年11月底,国内棉花商业库存总量为319万吨(包括外棉,不包括国储棉),较10月底的272万吨增加47万吨。其中,内地商业库存为183万吨,新疆商业库存为(未出疆)136万吨。内地产区中,黄河流域的冀鲁豫三省共有库存95万吨,长江流域的苏皖鄂湘四省共有库存66万吨,其他分散产区22万吨。
2、全国平均收购进度78% 。
调查显示,截至11月底,全国棉花平均收购进度78%,其中新疆自治区为80%,内地主产省平均为78%。黄河流域平均收购进度72%,其中冀鲁豫三省分别为65%、75%、75%;长江流域平均收购进度83%,其中苏皖鄂湘四省分别为80%、80%、90%、80%。
3、企业库存普遍增多,近40%企业达到千吨以上。
11月份国内籽棉采摘工作基本结束,收购工作接近尾声,棉花企业加大了收购力度,籽棉价格月初和月中持续上涨,月末回落,而皮棉价格一直表现平稳,其销售不畅,多数棉花企业主动或被动形成了一定库存。截至11月末,内地已有95%的棉花企业储有库存。一些大型棉企库存增加较明显,一方面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另一方面企业成本普遍较高,当前皮棉价格不在企业预期价位内,因此暂时不销售。
调查显示,在存棉企业中,库存过万吨(含)以上的企业占到8%,1000(含)-10000吨的占31%,绝大多数企业的库存量在200(含)-1000吨,占到47%,另外14%的企业存棉在200吨以下。
在存棉企业中,地产棉库存比例在100%以上的企业占到54%,新疆棉库存比例在5%—70%的占22%,另有22%的企业存有外棉。
4、企业经营利润普遍下降,保本无利或亏损企业明显增加。
截止11月底,国内棉花企业70%以上的均有盈利,但不同于上月的是,受棉籽下跌影响,企业收购加工成本增加,而皮棉销售环节中纺织企业还存在压级压价的情况,企业普遍销售利润微薄,有的甚至出现亏损。
调查显示:该月保本无利或亏损的企业占到了31%,比上月增加21个百分点;23%的企业销售利润在100—200元/吨;较上月减少9个百分点;37%的企业销售利润尚能保持在200—500元/吨,较上月减少10个百分点;而销售利润在500元/吨以上的仅占9%;较上月减少2个百分点。统计获悉,销售利润下降是本月一个突出特点,具体如下图。
5、资金运转偏紧、收购难的问题捆饶企业。
11月份,棉企在购销环节遭遇了不少难题,调查显示,最让企业头疼的问题一是皮棉成本提高,利润空间缩减。二是企业资金运转偏紧,收购难度加大。其中58%的企业反映资金不足,很难支持继续收购;40%的企业反映资金虽正常,但成本提高,收购量相对下降;只有2%的企业反映资金宽裕,收购照常。
6、元旦前的行情预测以平稳为主,春节前最高价预测为14100元/吨。
对于元旦前的现货行情,多数企业有点麻木,仍存侥幸心理,但信心似乎又不足,调查显示,48%的企业认为元旦前棉价以平稳为主;25%的企业看涨;21%的企业看跌,另外有6%表示说不清楚。
看稳的原因在于
市场上仍存在一些利空因素:纺织企业成品销售不景气,纺织厂压力较大,采购很不积极;多数棉花企业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为回笼资金近日出货意愿增强。
看涨的理由有以下几点:籽棉价格保持平稳,资源日渐减少,加之棉农惜售,收购较困难,籽棉价格很难压下去,对棉价形成支撑;而当前库存成本增加,在销售上将更为理性,不会盲目抛售;纺企存在长期需求,元旦之前将增加补库力度。企业看涨的幅度并不高,
对于春节前棉价可能出现的最高价,多数企业认为329级最高可能达到14000-14100元/吨。
7、12月大部分企业放缓购销步伐。
在调查中,50%的企业表示将放缓购销步伐,25%的企业表示近期将继续加大收购力度,储备一定数量的库存,这些企业多数对元旦前的行情看涨。21%的企业仍将以快购快销为主。另有4%的企业选择其它不确定性的购销方式,暂停收购、适量存货,或者根据行情顺价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