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新法 纺织业"和谐用工"需做两项功课

2008-1-25 14:52    作者: webmaster    来源: 中国工业报

网友评论0   [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在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行业,“不规范用工”现象长期以来屡见不鲜。随着新《劳动合同法》于今年1月1日正式付诸实施,如何全面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用工关系,成为国内众多纺织企业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中国第一纺织网首席分析师樊敏认为,新《劳动合同法》是对我国劳动关系立法模式的一次根本性革命,其立法宗旨在于优化企业经营环境,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寻求劳资关系的相对平衡。

  两项功课刻不容缓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办公室首席研究员梁晓晖表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造成的主要冲击不尽相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如何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当务之急;就民营企业而言,营造员工的企业归属感成为首要目标;对于外资企业来讲,规范劳务派遣制度和实施同工同酬则成为其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梁晓晖坦言,不管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三资企业,都需要尽快适应新《劳动合同法》的相关条款。当务之急需要做好两项功课,一是重新梳理公司的劳动合同关系,诸如企业共有多少名员工,分别确立了何种形式的劳动合同关系;二是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及时修订不符合新《劳动合同法》的相关条款。

  北京铜牛:酌情确定劳动合同年限

  北京铜牛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单明军向记者介绍说,北京铜牛近期正在着手开展两项工作,一是重新梳理公司的所有劳动合同关系;二是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从而在和谐的用工环境中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据他介绍,北京铜牛现拥有千余名员工,其中外地务工人员约占50%,这部分员工大多签订了1年期限劳动合同;签订3~5年期限劳动合同的人数约占10%;而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多为原来国有企业转移过来的老职工,约占40%。“从今年开始,签约新员工时,初次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为3年,第二次签订时可适当考虑增加至6年,并在此基础上酌情增加劳动合同期限。北京铜牛还计划围绕薪酬、工资、工作时间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比照新《劳动合同法》的相关条款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以期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据悉,为了更好地学习和贯彻新《劳动合同法》,北京铜牛不仅参加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的专题培训,还邀请北京市劳动局等部门专家专程到企业对员工进行法律培训。

  常州溢达:合同短期化挑战员工归属感

  常州溢达服装有限公司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金菊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家由香港溢达集团控股70%以上的港资企业,自从1994年合资以来,常州溢达长期从事进出口方面的业务,因此在劳动关系和内部管理制度方面一直做得比较规范,“如新进公司的员工将人手一部员工手册,都要签名学习,而公司制定的员工手册已经在当地劳动人事部门备案”。

  金菊秀介绍说,常州溢达约有70%的员工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其中90%的员工签订了1~3年期限劳动合同,其余10%则签订了5年以上的长期劳动合同,这部分人约有100~200人。

  新《劳动合同法》规定,对于连续两次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应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此,金菊秀说,常州溢达准备与拥有10年以上工龄的老职工签订直至退休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金菊秀透露,对于2007年年底劳动合同即将到期的部分员工,常州溢达希望续签3年期限劳动合同,但部分员工则希望签订1年期劳动合同。“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而言,他们希望签订1年期限劳动合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对于公司而言,较长期限的劳动合同无疑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进而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

  她说,对于部分员工提出的合同短期化要求,常州溢达正在和他们进行沟通、协商。“公司希望能够折中一下,最终签订期限为一年半左右的劳动合同。”

  记者手记: CSC9000T助力纺织企业“和谐用工” 

  记者宋斌斌 

  纺织服装产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亦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民生部门,目前拥有约1960万名员工,其中绝大多数员工的工龄不超过10年,尤以3~5年居多。 

  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产业冲击不容小觑。商务部调查显示,纺织行业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已经相当于东南亚近邻的3倍以上,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亦接近1美元/小时。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曾对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江苏红豆集团、浙江报喜鸟集团等10家知名纺织服装企业展开用工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上述10家企业基本可以做到与员工正常签订劳动合同,但依然存在诸多细节问题:如劳资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缺乏工作岗位、工作时间、薪酬等法定条款;还有的企业存在员工工作和加班时间过长等问题。 

  可喜的是,由管理体系、劳动合同、童工、强迫与强制劳动、工作时间、薪酬与福利等10个要素组成的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在2006年正式启动后,目前已经初见成效。 

  在2007“10+100+1000”(即在国内10个产业集群内选择100个骨干企业建立CSC9000T,并对1000家中小企业开展培训)试点项目进展顺利的基础上,“CSC9000T‘2008’” 

  计划已于去年年底新鲜出炉,就此,完善社会责任体系建设、深化社会责任服务增值机制和加强国际合作成为今年纺织企业的工作亮点。 

  正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委员会办公室首席研究员梁晓晖所言,《劳动合同法》旨在从企业外部建立“和谐用工”的相关制度,CSC9000T则在企业内部培育“和谐用工”机制。“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缘于他们没有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转化为企业切实可行的具体管理制度,CSC9000T帮助企业把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促使企业改变管理中的惯性思维,这对于‘和谐用工’所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网友评论0

更多>>   相关文章

   我来说两句

验证码:

更多总裁风采

权势商人荣智健 海尔之父张瑞敏 陈天桥的网游人生
王者狂人马云 巨人史玉柱 饮料大佬宗庆后

更多热点专题

更多商业热点

更多行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