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公布最新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汽车出口达到61.5万辆,同比增长79.1%。其中,轿车增长更为迅速,同比增加102.5%,并且,对提高我国轿车出口份额贡献最大的是自主品牌企业。
“集约化”色彩越发鲜明
引人注目的是,我国汽车出口的“主力部队”,如中华、奇瑞、吉利等本土企业规模大幅提升,出口集中度得到有效提高。2007年,我国出口金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31家,其中出口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就有14家。而在2006年,出口金额达到5000万美元的汽车出口企业仅13家。
对此,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专家指出:“由于主要企业出口规模的大幅提升,使得出口集中度得到有效提高。这种趋势对于促进我国汽车出口长期、良性、持续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由小渐大由弱渐强
“无外不强,无内不稳”,近年间,众多自主品牌轿车一方面在国内市场高歌猛进,另一方面,海外拓疆的步伐也越迈越大。无论是在大型国际车展上频频登台亮相,还是走出国门到海外收购洋品牌,都显示出一种实力和自信,种种迹象表明,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但是在由低渐高、由小渐大、由弱渐强、由内渐外的道路上,自主品牌也经历了许多荆棘和坎坷。就在去年7月初,继国产某款轿车在德国进行的一次碰撞测试中仅获一星后,又有另一自主品牌旗下的一款轿车在俄罗斯一家杂志主办的碰撞测试中获最差测试成绩。中国汽车频遭国外碰撞测试打压,是我们真的技不如人,还是另有不好猜测的一些羁绊?一时间,中国车企是退是进,如何提高“应试能力”等,成为业内外热议的话题。可贵的是,自主品牌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不断向前开拓。
“系统化”步伐更加坚实
国际化之路上的风雨,带给了自主品牌汽车对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面对出口量连年迅猛增长的态势,不少企业清醒意识到,量变的积累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但单纯的出口量不能代表一个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运作能力,也不能代表品牌自主创新能力。于是,注重出口质量,向纵深“系统化”发展,成为一些实力企业的战略导向。
我省的长城汽车公司就是这一战略思想的主导者,其董事长魏建军介绍说,为了让中国品牌在国际上留下良好口碑,长城非常注重加大海外售后服务力度。自2005年起,长城不仅针对海外售后服务启动了专项计划,而且在出口的81个国家建立了近500家销售服务网点,这些举措对于规范中国汽车出口海外的市场秩序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正如国家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光祖所指出的:“自主品牌要想发展,就要主动适应多变环境的需求,像蝴蝶那样,从蛹到最终变为一只美丽的蝴蝶,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的变化都必不可少。”按照这个要求,在未来征程上,自主品牌将在求突破,自主创新,形成真正能够持续增长的国际竞争力上继续绽放新的光彩。